TCG彩票聚焦“2023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②

  成功案例     |      2024-05-24 00:18

  近年来,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评选出一大批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的鲜活案例,这些案例顺应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发展方向,符合基层救助工作实际,使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为各地推动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提供了范本,民政部“2023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正是其中的缩影。现选登部分“2023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今天推荐的是江西省龙南市、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5个地区的案例。

  江西省龙南市探索推行“四个同步”工作模式,助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与防返贫监测融合并轨,使防返贫监测对象认定更精准、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政策落实全覆盖。

  一是疑点线索同步摸排。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每个乡镇(街道)选聘1名窗口受理员,薪资待遇参照敬老院聘用人员确定;为每个村(社区)选聘1名民政专干,薪资待遇参照公益性岗位确定,确保社会救助工作“触角”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前置审核确认工作制度(试行)》,优化监测帮扶各项审批流程,将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充分运用到防返贫监测认定过程中,把乡村振兴部门驻村工作队力量融入社会救助主动发现队伍。联合乡村振兴部门开展常态化困难群众走访摸排,对大数据比对发现的疑点线索共同入户家访,避免线索遗漏。

  二是困难对象同步认定。联合乡村振兴部门全面梳理困难对象认定条件,以家庭人口结构、身体状况、固定资产情况、家庭成员收入以及刚性支出等为核心,构建一套标准化家庭情况评估指标体系,提升防返贫监测对象认定精准度。此外,在各乡镇(街道)成立民政、乡村振兴、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审核确认委员会”,将原本民政部门、乡村振兴部门先各自认定对象、再共享结果数据的工作机制,调整为共同研判调查结果、共同审核困难农户是否符合认定条件,将两部门的对象认定在一次会议上同步完成。

  三是帮扶政策同步落实。将乡村振兴部门作为行业帮扶部门纳入救助帮扶资源范围,建立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乡村振兴等部门救助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的融合机制。对已经认定的对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分层分类落实救助帮扶政策,实现救助帮扶全覆盖。同时,将救助帮扶结果录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实施跟踪管理,形成帮扶工作闭环。将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考核范围,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市直部门、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四是家境变化同步监测。将防返贫监测对象全部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进一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增加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劳动能力等监测内容。将防返贫监测对象“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纳入乡镇(街道)、村(社区)“铁脚板”排查范围,开展常态化跟踪监测和巡访探视,确保其家庭成员结构、收入支出情况变化后能够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

  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制,建立健全救助信用体系,探索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推行信用承诺容纠并举,真正做到了容缺有尺度、受理有制度、办事有速度、服务有温度。

  简化审核程序,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制定实施《告知承诺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方案》,明确告知承诺的范围、原则、程序等重点内容。一是研判情形,一次告知。围绕特殊困难群体申办救助的实际情况,确定可实施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的3种类型10种情形。经分析研判符合10种情形的,及时启动受理程序。申请人签署承诺书,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针对行动不便、年龄偏大、智力缺陷等无法申办的困难群众,实行容缺代办。二是明确流程,一次补正。全区实行一证受理、一图办理、一网通办。救助对象提供身份证件,即可申请办理救助。经办人员按照既定容缺事项办理流程图,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确认。为进一步规范容缺补正要求,申请人可以通过邮政寄递、电子邮件、传真及其他符合要求的方式补正容缺材料。三是精准识别,一次确认。充分发挥辽宁省智慧救助系统一次申办同步确认功能,实现救助对象分层分类施保,容缺对象保障金额由人工核算转变为智慧救助系统智能判定,降低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的救助偏差。

  强化体系建设,引导鼓励诚信申报。制定出台《社会救助对象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办法(试行)》,增强救助对象诚信意识。一是明确情形,精准界定。将伪造、涂改或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或虚假证明、冒名顶替或使用他人身份信息骗取社会救助金或服务等情形纳入失信行为,并根据失信程度分为一般失信行为、较重失信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3个等级。二是分类惩戒,形成约束。对一般失信行为对象,以教育引导为主;对较重失信行为对象,当月起停止对该家庭或其成员的社会救助,并列入失信名单管理,对于该家庭或其成员提出的其他社会救助申请从严审核审批,同时提高家庭经济状况核查频次;对严重失信行为对象,省、市、区三级依照权限实施联合惩戒措施。三是适时修复,重塑信用。失信人员在半年内能主动纠正失信行为,退缴冒领款项或物资,可以向最初受理救助申请的乡镇(街道)民政办提出信用修复申请。乡镇(街道)确认无误后上报区民政局,15个工作日内完成信用修复认定,下达《社会救助信用修复告知书》。

  深化容错纠错,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研究制定《社会救助工作容错纠错正面清单》,并列入《关于健全落实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相关工作机制落地见效。一是制定正面清单,明确容错情形。对在改革创新实践中因缺乏经验、先试先行或因上级尚未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且未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坚持秉持公心、履职尽责,但因客观原因出现偏差且能够及时纠正等9种情形免于或减轻问责。二是坚持把握标准,准确作出判定。严格把握行为性质、主观动机、政策依据、决策程序、工作取向、纠错处置6个标准,准确判断和裁定,彻底消除基层经办人员被追责问责的心理顾虑。三是运用容错结果,激发工作热情。民政部门配合容错纠错裁定委员会做好启动、核查、会商、裁定、反馈、报备等工作。同时,加强容错纠错事例挖掘整理,合理运用容错结果,总结推荐和宣传一批见人见事、导向性强的典型案例,以案释规、以案说法,帮助干部提升能力。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民政局探索推行社会救助容错纠错机制,出台政策措施、明确适用情形、抓好宣传落实,鼓励民政干部卸下思想包袱、放开手脚踏实干,切实为敢于担当的民政干部“撑腰鼓劲”。

  创建机制科学“界错”,把好尽职免责“刻度尺”。一是出台实施细则,树立干事创业导向。研究制定容错纠错实施细则,会同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出台《社会救助工作容错纠错实施细则(试行)》,从适用对象、适用情形、工作程序、保障措施等方面,对社会救助容错纠错工作进行规范,量化实化适用情形、性质和程度,为科学做好容错纠错工作夯实政策基础。二是划清责任边界,补足制度空白。对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区直部门、街道(发展中心)、村(社区)工作人员,细化规定从轻、减轻或免责情形12种,不予免责情形5种。特别针对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中未明确禁止的,在决策过程中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未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且积极主动挽回损失和消除影响的,免除相关单位及当事人责任,为民政干部划定了“安全线”,消除了“多干多错”的思想负担。三是围绕容错纠错,建立工作机制。创新“申请—受理—核查—会商—认定—反馈”的社会救助容错、减责、免责工作机制,综合考虑动机态度、客观条件、性质程度、后果影响以及挽回损失等情况,对民政干部社会救助尽职情况进行科学分类、有效甄别、综合研判、合理认定,做到应容必容、能容尽容,有效破解机制不畅“不好容”、程序缺乏可操作性“不会容”等问题。

  强化措施有效“防错”,织密干事创业“安全网”。一是政策解读。组织全区456名民政干部开展政策培训,通过案例解读、现场答疑等形式,帮助民政干部校准社会救助工作“尺度”,深刻了解、深入把握容错纠错政策内涵,推动容错纠错从“事后补救”向“事前提醒”转变。二是谈心疏导。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定期与区街两级民政干部开展面对面谈心谈话,帮助纾解工作压力。《社会救助工作容错纠错实施细则(试行)》实施以来,先后开展交流谈心375人次,对非主观原因发生工作错误或失误的民政干部进行心理疏导36人次。三是教育警示。严明容错纠错纪律,坚决惩治借改革创新之名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对工作中出现问题未及时采取措施应对解决、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不予申请容错免责;对滥用职权、同一事项重复失误等,不予从轻、减轻处理或免责。

  深化执行大胆“容错”,树好敢作敢为“风向标”。一是及时甄别容错认定。联合纪委监委等部门,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基础上,严格按程序进行容错认定,积极保护符合尽职免责条件的民政干部。二是及时纠偏整改到位。建立纠错动态监管机制,对纠错情况及时跟进,督促整改到位,确保容错和纠错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在社会救助领域营造鼓励担当的良好氛围。三是及时运用容错结果。对给予容错的民政干部进行客观公正考察评价,按照“第一种形态”处理的,在干部提拔、考核评优等方面不受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聚焦加强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于2022年4月全面启动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整合救助资源,提高经办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探索形成了定范围、明内容、优服务、建档案、重评价的服务类社会救助“五步工作法”,更好地满足了困难群众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救助服务需求。

  确定范围,救助对象识别网络化。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构建由市、区、镇(街道)社会救助工作者和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网格员以及志愿者、爱心人士、社会组织等组成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网络,做到不漏一户、快速响应。坚持逐户走访调查、分析研判,将服务对象拓展到经“一事一议”确定的困难家庭,确保困难有人帮、救助有路径。

  明确内容,服务需求评估精准化。制定社会救助评估方TCG体育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从物质、健康、教育、就业、社会支持、家庭照顾6个方面,对困难群众的收入、居住、疾病、残疾、教育、就业、自身发展、家庭结构、社会保障、社会参与10项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掌握困难群众救助服务需求30余项。建立区民政局、镇(街道)、村(社区)和服务类社会救助承接主体四方综合研判机制,精准识别家庭和个人致困原因,根据困难群众实际,明确生活服务、健康管理、照料护理、社会融入、能力提升、资源链接等6类24项服务类社会救助内容,科学制定服务方案,提供精细化精准化服务。

  创新模式,服务类型多样化。坚持因户因人施策、精准对症帮扶,全力构建床边有人照料、桌边有人疏导、点餐有人送餐、身边有人关心、手边有人辅导、心理得到慰藉的多样化救助服务体系。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疾人,通过专业的照料服务,满足家人外出时的临时照料和托管需求;对生活不能自理人员,依托养老助餐服务网络提供的助餐、送餐服务,解决就餐难题;对残疾人及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人,提供康复服务、为老关怀,提升服务对象的自我健康监测管理能力;对青少年群体,开展手工、读书、观影等各类主题活动,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激发自主学习潜能;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服务对象,积极链接就业资源,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增强服务对象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服务对象,开展心理干预、精神慰藉等社会融入服务,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增强生活信心。

  健全档案,救助管理规范化。坚持实事求是、精准规范原则,加强档案管理,明确各级档案管理职责。由市级民政部门负责对全市社会救助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区民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社会救助业务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镇(街道)人民政府每月提供变更后的服务对象名单;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负责服务档案整理工作,从而推动经办服务管理更加高效、责任更加清晰、监管更加透明。

  监督评价,跟踪问效长效化。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采取“沉下去”指导、“请上来”座谈、“聚起来”推进等方式,广泛听取镇(街道)、村(社区)、社会组织和困难群众等各方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方式方法。定期调度社会组织的服务开展情况,通过电话回访、主动上门等方式,按季度对已接受服务的困难群众开展满意度调查,及时掌握服务效果。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就服务成效、项目管理、社会影响等内容开展绩效评价,做到全流程跟踪问效、全方位监督评价。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着力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探索实施“政府救助+志愿服务+慈善帮扶”一体化的“链式服务”,全面推行低收入对象“一户一条救助链”模式,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突出“三库”建设,夯实“链式服务”基础。一是建好“政策库”。梳理整合民政、教育、医保、残联等15个部门和单位的26大项43小项社会救助政策,搭建政府救助“政策库”。二是建好“需求库”。由镇(街道)组织“铁脚板”工作队,对各类在册低收入家庭、有实际困难但未纳入政策保障的家庭开展大摸排,逐户逐人进行困难分析,建立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库”。三是建好“资源库”。广泛发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通过募集TCG体育资金、物资以及建立志愿服务和慈善项目等形式,丰富救助帮扶“资源库”。

  突出精准匹配,发挥“链式服务”作用。一是精准链接服务对象。将低保家庭、特困供养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作为主要救助对象,建立“一户一档案”。对于暂不符合政府救助条件但存在困难的对象,明确由镇(街道)发现、认定、帮扶和链接慈善资源。二是精准匹配帮扶资源。镇(街道)、社工站从“需求库”中调取低收入家庭困难类型作为匹配因素,从“政策库”中根据致困原因分层分类匹配救助政策,从“资源库”中匹配助老、助残、助餐、助洁等帮扶措施,提出综合救助方案。特殊情况报民政部门,由区直部门联动会商。三是精准实施动态管理。民政部门通过低收入人口预警监测平台,及时分类推送信息至镇(街道)和相关救助管理部门,进行双向核查比对,加强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镇(街道)定期对救助链信息进行动态更新;社工站协助开展服务类帮扶和慈善链接;区民政局定期开展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培训,指导调度建档建链工作。

  突出长效常态,强化“链式服务”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区、镇(街道)两级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政策会商制度和工作联络制度,定期研判、分析、推动解决“链式服务”中遇到的难题,确保政策、资金、服务、项目等关键要素保障到位。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将“一户一条救助链”纳入区委、区政府的产业生态、人居生态县域发展规划;出台《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实施方案》、《低收入家庭救助帮扶办法》,明确通过“一户一策”、“一户一条救助链”方式,打造主体多元、内容多维、形式多样的救助帮扶共同体TCG彩票。三是强化部门协同。充分发挥社会救助领导协调机制作用,推进部门工作联动、政策衔接、资源统筹和信息共享。畅通部门与部门、基层与部门“信息双循环”,建立一次受理、多链协同、分类施策的工作模式。四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在“新区志愿”App设立“志愿帮”微服务发布平台,引导志愿者积极认领服务。以镇(街道)为主,推出老、幼、病、残、困、妇等城乡帮困项目,引导社会爱心人士持续参与救助帮扶。引导慈善会、教育基金会、爱心协会、红十字会等,推出改善困境儿童学习环境、帮扶农村困境老人、大病救助等慈善帮扶计划,面向社会开展爱心募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