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记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张连钢TCG体育

  成功案例     |      2024-06-23 12:51

  今年年初,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自动化码头在对“新泉州”轮作业过程中,新投产的自动化码头三期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60.2自然箱,这是该自动化码头第10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如今,青岛港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领跑全球。这背后离不开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张连钢和他所带领团队的不懈奋斗和默默付出。“能建设出中国自己的一流全自动化码头,此生不算虚度!”这是张连钢发自肺腑的话语。

  张连钢扎根港口研发生产一线几十年,从一名维修技术人员成长为港口技术领域专家。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破解了十几项世界级难题,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设计建成世界上自动化程度高、作业效率快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1983年,23岁的张连钢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青岛港务局安全技术处工作。当时,港口的落后面貌深深刺痛了他:青岛港没有专用的集装箱码头,也没有桥吊等专业机械,只能利用外国货船上自带的起重机实施吊装,港口作业主要依靠人力。一艘5万吨级的船只装满化肥停靠在码头,船上有5个货舱,每个舱的面积都比篮球场大。“如果用160多名工人,分3班昼夜轮流装卸,需要8天至10天。每班工人都很卖力,手上磨满了水泡,可下班时抬头看看,舱里的化肥并没有减少多少。”说起当年的情景,张连钢仍记忆犹新。

  第二年,听说青岛港要建专用集装箱泊位。张连钢报名参加项目建设,负责设备监造,从此便与集装箱码头结下不解之缘。

  他清晰记得,1986年他还是一名电气技术员时,桥吊发生故障,码头被迫停工,需要重新调试电控系统,但当时国内没有人能修,只能去请国外的工程师。而张连钢试图询问技术问题时,对方却把记录调试参数的小本子藏进上衣口袋。自那时起,张连钢便暗自发誓:一定要奋力创新,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进入21世纪,我国港口在码头硬件、装卸效率方面世界领先,但在全自动、半自动化码头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2013年,青岛港决定启动建设自动化码头。

  2013年10月的一天,在青岛港机关会议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就自动化码头项目建设相关问题激烈地讨论着。议程进行到最重要的一项,谁来担任“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组长?

  既有机械、电气、控制等专业技术功底,又有集装箱码头业务、信息和管理经验的张连钢,自然是组长的不二人选。只是2008年罹患肺癌、摘除右上肺叶的他,经过多年治疗,才刚从生死线上熬过来。

  面对会议现场领导、同事投来的期待与担忧的目光,张连钢没有过多犹豫,起身表态:“建设中国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是我多年的梦想。”

  张连钢回忆,作为港口大国,当时中国在世界前十名集装箱大港榜单中占据7席,但在象征全球港口最强科技的全自动甚至半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名。

  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员奔赴国外考察自动化码头。谈及合作时TCG体育,对方的条件格外严苛:天价软件捆绑销售硬件,而且系统不能优化升级,永远只能使用原始交付状态。

  国外考察之行让张连钢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成功还得依靠我们自己!

  “我这个人越遇到困难越来劲,越遇到难题越会激发斗志。”张连钢说,在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没有外援的“三无”状况下,他带领项目团队开始自主创新研发。

  消息传出,质疑嘲讽声不断。有人告诉张连钢:靠你们自己建设,成功的概率是零。港口的外方股东直接拍桌子:这么大的投资风险,一旦失败谁来承担责任?把国外的码头“拷贝”过来就行了。

  数十亿元的投资项目,不能有丝毫闪失。为争取各方支持,张连钢和团队必须拿出详细方案。他带领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团队成立了IT组、土建组、桥吊组等9个攻关小组,分兵出击、协同作战。那些年,张连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

  在张连钢的带动下,项目组成员搜集资料、恶补专业知识、召开论证会,用多种方法艰难推进……

  巨大的压力让张连钢的身体发出警报,他身上长满红斑,前胸到腿上全是紫癫。医生诊断是疲劳所致的免疫力低下,TCG彩票嘱咐他好好休息。张连钢只是拿了点药物就又赶回了码头。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张连钢召开了3000多场技术研讨会,形成了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仅仅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布局,就设计了40多稿,流程测试案例编写了7000多个,测试达10万多次。

  15个月后,一张由项目组主导、规划、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蓝图方案出炉。合资方请来的外国专家审核方案时颇为震惊,自动化码头建设专家则如此评价:“这是最符合自动化码头发展方向的规划方案。”

  历时3年的码头规划建设,张连钢和他的团队攻克了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为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成绩只属于过去,要有归零心态,不能躺在之前的成绩上睡大觉。”张连钢说。

  在码头二期工程建设中,张连钢没有简单复制一期方案,而是瞄准领先的目标持续创新,不断突破。

  “要干,就要占领世界自动化码头技术的制高点;要干,就要引领世界未来港口的发展趋势;要干,就要干出百年不朽之作,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要干,就要让梦想在我们的手中变成现实。”这是张连钢在二期码头建设动员会上的表态。

  历时一年半,2019年11月28日,集合了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全球首创运用5G+自动化技术等6项科技成果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二期项目投产运营。

  为保障项目进度,一二期生产控制系统选择与国外一家公司合作,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各系统不适配、开发延展性不高等问题。张连钢意识到,要想提高码头自动化程度和效率,必须有自己的生产控制系统。

  一个集装箱从进入码头到装船,共有16个关键环节和近100种不同作业状态,如果按照一天处理1万标准箱计算,便会产生1600余万个作业状态。张连钢及团队没有退缩,而是铆足了劲,一定要实现系统资源最佳分配,实现“毫秒级”管理。

  2022年9月,张连钢和团队推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实现从底层软硬件到上层应用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同时做到码头作业更快捷、更精准、更智能。

  从掌握核心技术到创造核心技术,张连钢带领团队创新的故事还在继续。2023年12月27日,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运营。

  时至今日,参加工作已40多年的张连钢依旧奋斗在港口一线研发岗位上。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张连钢做好团队引路人的角色,他常常鼓励大家:“一时领先不叫领先,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始终走在前列!”

  碧海蓝天之间,偌大的码头和堆场杳无人迹,生产作业却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即便当年梦想中的港口已然成为现实,可站在桥吊下,张连钢还是会在脑海中盘算如何让流程运转更加高效。接受采访的间隙,他依然拉着团队成员讨论相关技术细节。

  或许,正是这份对事业的执着,成就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 (经济日报记者 刘 成)